
演出现场。
优雅舒缓的昆曲,演绎着扣人心弦的故事。昨晚,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,上演了小剧场昆剧《六道图》。这也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、中国艺术研究院、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、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、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江苏文艺名家晋京——罗周编剧作品展演的首场演出。值得一提的是,被誉为“扬剧王子”的李政成,在这部剧中跨剧种演绎了昆剧。
两朵“梅花”联袂出演
《六道图》取材于唐人笔记《酉阳杂俎》,改写“吴道子嫉妒画坛新秀皇甫轸继而买凶杀人”的传说,绘写了画圣吴道子创作惊世之作《六道图》的心路历程,叩问追逐艺术理想过程中的牺牲。
《六道图》是为梅花奖、文华表演奖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石小梅量身定制,剧作谨守传统昆剧曲牌联套规范,张扬小生行当之美,注重对人物心理、情感的深入开掘,探求昆剧艺术表现力之新高,也期望成为立得住、传得开、留得下的当代昆剧精品。

观众们看得聚精会神。 王鑫 王璐 摄
剧中另一位主要角色卢罂公则由梅花奖、文华表演奖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李政成饰演。李政成也是扬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出生于梨园世家,工文武老生,受教于京、昆、扬剧名家,是京、昆、梆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入室弟子,擅演《夜奔》《扫松》《沉江》等昆剧剧目。此次跨剧种艺术大师的携手合作,堪称当代戏曲演剧史上一段佳话。
在剧中,石小梅与李政成演绎了一对用生命奔赴艺术的师生。故事的结尾,当卢罂公饮下毒酒,杀害老师的吴道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苦极、恶极的“地狱”,从此他将终生饱受良心煎熬再不得解脱。也由此,吴道子画出了此前苦求不得的“地狱道”。
《六道图》带观众们经历了一遭地狱轮回。戏里卢罂公说“图比天大”,在“六道图”劝人为善的艺术宗旨下,那种从人性本来中生发的恶,却成了推动吴道子寻求艺术之美的重要动力。在如梦似幻的体验中,这部剧将艺术与人性的悖反辩证地呈现出来,别具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。
“扬剧王子”昆曲演绎
在《六道图》中,李政成跨剧种饰演卢罂公一角,他的表演风格既植根于传统戏曲的美学,又通过细腻的情感投射与现代戏剧的张力表达,塑造了一个兼具矛盾性与悲剧性的艺术形象。
在剧中,卢罂公作为吴道子的启蒙恩师,行当上需体现“遍阅世事”的沧桑感与“牺牲成全”的决绝性。李政成在念白处理上严格遵循昆曲的吐字归韵规范,如剧中“浊酒一壶,炎凉可知”一句,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,既传递出对弟子疏离的隐痛,又暗含对艺术传承的执着。而在肢体语言上,他融入了扬剧文戏武唱的节奏感,例如卢罂公饮鸩酒前的踉跄步态与髯口抖动,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外化为极具张力的舞台动作,形成“静中有动”的戏剧效果。

卢罂公这一角色的复杂性在于其行为的悖论性——以“弑师”成就艺术,既是对弟子的深沉之爱,也是对艺术真理的残酷献祭。李政成的表演精准捕捉了这种矛盾性:在与吴道子的对戏中,他通过眼神的微妙转换与语调的收放,层层递进地揭示角色“以死点化”的深层动机。尤其在毒酒递送的关键场景,他的肢体语言从最初的克制到最终的爆发,将人物从隐忍到决绝的心理转变推向高潮,形成强烈的戏剧冲击。
在剧中,李政成的表演并未拘泥于传统末行的固化表达,而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赋予角色现代性解读。在极简舞台上的一桌二椅中,他利用黑白服饰的视觉隐喻,将道家“阴阳相生”的哲学观融入角色互动。此外,他在卢罂公魂魄现身的场景中,以飘忽的台步与虚实交替的唱腔,打破生死界限,既呼应昆曲“写意”传统,又呼应现代剧场对人性异化的探讨。
作为扬剧领军人物,李政成坦言跨剧种合作是“战战兢兢”的挑战,但正是这种“忘我”的投入,使他表演超越技术层面,直达精神共鸣。卢罂公临终前的唱段,李政成以气若游丝的声线与颤抖的身姿,将角色肉体消亡与艺术永生的双重性表现得淋漓尽致,呼应了他本人“技为艺服务”的艺术理念。这种表演不仅是对角色的诠释,更是对戏曲演员“以生命滋养艺术”职业精神的隐喻。
通讯员 汤玉祥
记者 王鑫 王璐 责任编辑:文荟 |